|
伊秉绶(1754-1816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乾隆十九年(1754年),伊秉绶出生于宁化城关一家书香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的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
伊秉绶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此后,伊秉绶称后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嘉庆二十年,伊秉绶病逝于扬州,死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伊秉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过很好的文化熏陶。《清史稿》称他“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不过,伊秉绶的书法以隶书成就最高。他的隶书书法是通过儒家的审美观,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既一反汉隶扁平的结体,使之返原于朴素真挚的艺术本质。这种看似笨拙的造型,却蕴藏着笔力扛鼎、雄浑磅礴的气势。他这种“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清史稿•伊秉绶传》) “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的艺术风格,为许多大家所推崇,被誉为“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国朝先正事略》)伊秉绶书法作品颇丰,流传中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