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历来是岁时节日最为突出的一种民俗游艺活动,三明各地均有此俗,每逢佳节,人们在村头、草坪、长街、广场相聚舞龙,增添节日的喜庆,乞求来年的安康。这一带的龙,大多是竹、木、布、纸等扎成的,一般少则九节,多则三十余节,均为单数。龙的身体内燃灯的称之为“龙灯”,不燃灯者称为“布龙”或“纱龙”。饶有风趣的是“板凳龙”,每户以男丁计算,每丁一节板凳,在凳的首尾钉上铁扣子,一条接着一条,行进在乡村或田埂之中,弯弯曲曲,煞是壮观。古时,龙灯分黄龙、青龙、白龙、赤龙、黑龙五种颜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人们遇到旱灾时玩水龙、遇到水灾时玩火龙,以祈风调雨顺、乞求五谷丰登。由农耕社会产生的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演变而成的岁时节日在三明比比皆是。正月新春舞龙灯、元宵闹花灯各地均有,三明舞灯还有更为古老的“稻草龙”和宋代的“矮子龙”。 花灯亦有“采茶灯”和“莲花灯”。 二月是花朝,百花生日,建宁、宁化亦有祭花神之俗。 三月清明,三明、沙县、永安一带仍保留了吃“绿色清明果”之俗。 四月立夏,为夏季的开始,三明仍有“尝新”这一民俗事象。 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各地均有,而明溪吃“叶子”就鲜为人知了。三明划龙舟时所唱的“龙船歌”也是别具情趣。 七月七夕,女子在月下穿针引线乞巧;七月半为鬼节,坟前立幡之俗仍存。 八月中秋,除家人团聚赏月之外,拜月、走月之俗汉代就形成。三明的许多地方一直保留着这一古代习俗,而现在发展的更快规模也越来越大。 十月孟冬,俗称“十月朝”是牛王生日,山里人这天必给耕牛喝米酒、灌稀粥。 十二月即将进入新年,各地的“扫尘”活动已推向高潮。除此之外,春夏秋冬、四时之节亦是数不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