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几天是客家人祭祀故去的亲人,超度亡灵的日子。旧时家家户户要制作米果、擂茶、制备三牲、香烛、纸钱,恭迎列祖列宗“回家”探视。村中还要打醮、做焰口、放河灯……其中最有趣的是放河灯。
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敲敲打打。无非是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在朦胧的月色中,波光鳞鳞的河面上漂浮着一盏盏红艳艳的河灯,飘飘悠悠把人们带入神奇迷幻的境界。村中人扶老携幼赶来观灯,两岸人潮攒动,景况非常壮观。
放河灯是水陆道场中最后一道程序,本意追荐亲朋中的亡灵,引导他们脱离无边的苦海,投向光明的人生,寄寓人们的一片爱心。相传这一民俗原于南朝,至唐宋则有了固定的程序和系统的音乐。客家先民将这一古老的民俗从中原带到了南方。他们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当来到一地定居后,为了追荐因为战乱和迁移中故去的亲朋,每逢七月十五日或清明前后,便要请僧人做道场,超度亡录。今天农村中仍保留了这一古老的民俗,据说闽南农村尤为盛行。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它新意:用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中人口吉祥安康。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一片片的爱心,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