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赛龙舟,人们一点也不陌生。顾名思义,龙舟就是龙与船的结合,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客家人把端午节当为每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届时都要进行大型活动,比如说赛龙舟,包粽子,采草药,门上挂艾枝、菖蒲、葛藤等,尤其赛龙舟是一项必不可少振奋人心的活动。
据宁化县志记载,宁化龙舟活动始兴于宋,每年从孟夏开始,直至金风燎栗时才结束。龙舟赛以居住城区的“坊”(相当于现在的村)为单位进行,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九。初一为龙船吃水,然后培训及练习,初五下午比赛,初九“送瘟神”,赛事结束。
◆龙船吃水◆
在宁化,沿袭了客家人习俗,龙船大都用松木制造,中部底扳宽4.5尺,船舷宽4.9尺,侧扳高1.4尺,头尾宽各2.7尺,全船8-10排,前后排相隔2.5尺,头尾均要翘起,龙头漆成金色,龙须长约一尺用红头绳制成,龙头可卸下,船身漆成紫红或黑色并画上鱗片。
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事规则约定俗成,即:每艘船配划手最多20人,摇橹一人、击鼓兼指挥一人、打锣一人、舀水出舟舱外二人。同时要求,龙舟的划手数量相同,各舟必须行驶在自己的航道上,准备就绪后桨板必须离开水面,必须服从裁判,各坊名旗帜必须插在龙舟舱头。
龙舟赛事年年有。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七,人们将龙舟抬至河中,检查有否漏水,如会漏须用竹刨花将其漏缝堵塞,再用芝麻布桐油、石灰膏反覆涂抹,使之不漏。
五月初一上午,点燃香烛,将龙舟放入河中安上龙头,再由本坊德高望重的长者杀一公鸡,手沾鸡血点在龙头的眼睛上和涂船尾,并祷告上天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各业兴旺,同时将河水洒在龙头上,在鞭炮声中龙舟就划离岸边。此后,每日下午龙舟就操练,为即将举行的龙舟赛厉兵秣马。
◆经典赛事◆
赛事之一:民国21年(1932年)农历五月初五,首次有奖品的赛事。
下午一时,比赛锣声一响,锣鼓齐鸣,桨落浪起,九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河面上滑过,激起阵阵浪花,划出九条白线。龙舟健儿们个个挥汗如雨,奋力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岸上观众群情振奋,齐声呐喊为选手们助威,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场面非常热闹。经过近一小时奋力拼博,在两岸观众的欢呼声中,兴贤坊的“乌招捺”(因该龙舟的船身全漆成黑色,观众戏称此船名)率先到达终点,荣获第一名。
龙舟上的划手们推荐了一名队员,在龙舟上高高跃起,取走了在寿宁桥下,悬在离河水面约六尺处,用一匹长红布系着一块10斤重的猪肉。
赛事之二:1950年农历五月初五,首次有女子参加的龙舟表演赛。
下午一时,雨过天晴,有一艘龙舟上整齐地坐着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剪着短头发,英姿飒爽的18位年轻女划手,整装待发,使两岸观众眼睛为之一亮。此时观众还发现一队约三十人的队伍,他们穿着短袖白衬衫,黑色吊带裤,颈上挂着用五色丝线织成的约1.5寸的公鸡香包和红色鸡蛋,戴着草帽,脚穿白色短袜,黑色运动鞋,手拿三角彩色小旗的小孩站在船边,啊!她们还带来啦啦队,真是船上船下相映得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午2时整,一声令下,比赛龙舟如出海蛟龙,奋勇争先,18双桨劈波斩浪。这些“红妆”队员们划起桨来更是有板有眼,总是一同抬桨,同时落桨,连高度都一样,她们划桨时优美的身姿和清亮的吆喝声使场面更加壮观,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岸上观众都睁大眼睛伸长脖子看这场精彩的比赛,还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三十位学生啦啦队表现非凡,跑步跟着龙舟,挥舞着彩旗,像撕破嗓子似的喊着“加油”。3时12分,比赛龙舟到达终点。
赛事之三:1957年农历五月初五,首次由宁化县政府组织的龙舟比赛。
下午2时,有6个队参赛,分别是建筑社队与木器社队,船运社队与搬运社队,双虹村队与中山村队,采用淘汰赛形式。这6个队经过5轮紧张的角逐,船运社队终于独占鰲头,捧走冠军杯,此龙舟上每位参赛健儿获得奖品——背心一件、红包一个。
◆送瘟船◆
每年的五月初九日早上,所有的龙舟龙头左右各挂一只灯笼和纸剪的旗幡,从停靠点出发,上划到猪子霸桥下点烛烧香后回头慢慢向下游划去。鼓声中划桨,直至合水口,然后点燃香烛,杀一公鸡,烧些纸钱,放一串长鞭炮致祭,向天地神明龙王祷告,祈求保佑百姓身体健康,不染瘟疫,再拆下龙头,将船撑回上游停靠点。此仪式叫“送瘟神”,至此,整个活动全部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