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际亮(1799~1843年),字亨甫,号松寥山人,建宁北乡蓝田人。为鸦片战争时期国内“享有盛名”的爱国诗人和力主改革的思想家。
张少孤,由继母抚养。16岁成婚,妻朱氏。同年作《童言》1卷。18岁,出诗集《蚕缫集》。长兄见他才华不凡,便资助他读书。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至道光三年(1823年),两度肄业福州鳌峰书院。
道光四年(1824年),张际亮被视学闽中的沈廉甫侍郎选为第一名拔贡。次年入京朝考落第,而诗名大盛,“京贵人及名士言诗者,无不知亨甫矣。”京城显宦曾某宴请名士,张在被邀之列。席间,曾某高谈阔论,许多人为之捧场;又有一人为他拈去粘在须上的瓜子,张于是大笑,众人尴尬,不欢而散。次日,张际亮又去信批评曾“不能教导后进,徒以财利奔走寒士”,并批评寒士“不知自爱,廉耻俱丧”。从此,被看成狂士,为权贵所斥,终其身而不得志。
道光九年始,张际亮参与重修《福建通志》,任分纂。在志稿即将付印时,爆发关于志稿内容的争议,张卷进一场牵涉面广、由来已久的纠纷之中,因“与当事不合”,愤然离去。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试,张际亮以“亨辅”名投考。中试拆卷,主考官怀疑“亨辅”即亨甫,欲去之,被副考官阻止。张榜公布后,方知果然同为一人,主考官后悔不已。就这样,张际亮得了个举人。
张际亮是一位积极处世的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会试落第后,他仍然关注社会,忧虑国事。鸦片战争爆发后,张际亮写下大量爱国诗文,力主抵抗,反对妥协。他怒斥侵略者“五月妖氛暗虎门”,揭露其烧杀抢掠,使中国人民“千室困苦”的罪行;勾画投降派“金戈玉勒无颜色”的嘴脸,歌颂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为“义民争自起东山”。
张际亮创作的诗留传下来的有3078首。《浴日亭》诗“较早地反映了外国侵略形势和国家民族的危机”。他对乾隆以来各派代表诗人和诗风,曾多次尖锐地提出批评:“或以议论考订为诗,或者轻佻浅鄙,无与于风雅之旨。”这“对冲击腐朽诗坛,树立近代进步诗风有一定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