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婺源)。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县。
朱熹从小聪明颖悟,勤学敏思。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以试题《创业守文之策》中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朱熹以左迪功郎出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朱熹任满辞职回崇安武夷山中建中山堂讲学著述,研究理学。他曾多次步行到他父亲的同窗好友李侗家(今南平)拜师求教。同年冬,他正式拜李侗为师,学习和研究正统的“洛学”。朱熹在李侗门下受益匪浅,他承袭“洛学”的正统,奠定理学基础。在李侗的启发下,领悟了“逃禅归儒”的真缔。
朱熹自进士登第入仕以来,曾历任主簿、武博士、主管台州崇道观、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漳州知府、湖南安抚使、皇帝侍讲等。前后50多年间,为官仅9年,在朝46天,其余时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的河洛理学概念比较接近,因此有“程朱理学”之并称(也有学者认为是程颐与朱熹的合称)。但是,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在对周敦颐的“太极”说、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气化论乃至程颢的心性论做了综合性的吸收的基础之上,集诸家之成就,确立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的。
朱熹一生著作颇丰,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至南宋末年,朱熹的理学被尊为儒学之正统。
庆元六年(1200)农历三月,朱熹逝世。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封朱熹为“文公”;宝庆三年(1227年),宋理宗又追赠朱熹为“太师”,谥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年)封朱熹为“徽国公”。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赐朱熹故乡婺源为“文公阙里”。随着理学越来越多地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利用,对朱熹的封赠也越来越多。元至正元年(1341年),元惠宗诏立“徽国文公之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毅宗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圣祖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
|